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明确:对首发恶劣谣言、多次传播谣言、利用谣言进行恶意营销炒作的账号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停止注册新账号。 谣言惑众,谣言毁人,毁人名誉、毁人身价。杭州的谷女士只是下楼取了个快递,就被人造谣为“出轨”;吴某从网上下载一女士与其外公的合影照片,编成“老夫少妻”恶搞发布,阅读量逾4.7亿人次。而那些“西瓜有毒”“橘子有虫”“樱桃带病”等谣言,又不知伤害了多少果农、菜农和养殖户。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人都有话筒,个个皆可发声,网络变成了“信息合众国”。朋友圈里、微博里、贴吧里,每日每时都有可能产生谣言。旧谣言的反复传播,给了新谣言有恃无恐的底气,乃至为新谣言开拓了野蛮生长的空间,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值得备加警惕的是,现今的一些谣言,常常披上科学的外衣,又以关怀大众身心健康为噱头招摇过市。 网络惠及大众,谣言伤害大众。有的谣言挑唆对立、误导民众、引发恐慌;有的谣言干扰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有的谣言危害网民人身财产安全;有的谣言损害企业与个人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给公众正常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谣言止于智者”,作为网民,一定要增强鉴别能力,安好“防火墙”,及时识别谣言、抵制谣言、揭露谣言,不信不传。但网民的眼界、辨别能力毕竟有限,识别难、核实难。仅靠网民,谣言的杜绝实难做到。 让真相跑赢谣言才是治本之策,关键在于“斩断”一小撮人继续敲击谎言的双手。所幸的是,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将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类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和发酵期。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治”,则要“共治”“严治”。网民人人多些思辨,多些警觉,发现谣言不传播,并予以揭露;主管部门闪电般溯源、多密次辟谣,创新治谣招数,加重惩谣措施,形成打击网络谣言的强大合力,才能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