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阳1月16日电 2023年贵州“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刘其斌建议,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以低成本的新能源电池助推全省新能源材料企业高质量发展。 刘其斌介绍,近几年,贵州敏锐抓住锂离子电池这个“风口赛道”,有力助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因锂离子电池所用的重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导致全省新能源材料企业产值高、利润较低的尴尬局面。“尽管如此,在贵州投资磷酸铁锂的企业还在增加,全国很多地方也在上马磷酸铁锂项目。”刘其斌说。 刘其斌认为,钠离子电池体系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与锂离子电池相近的电化学性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为A00级电动车、两轮电动车、电动工具、储能等应用场景提供了新的选择,且钠离子规模化生产后的平均成本比锂离子电池便宜25%到35%。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经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不少上市公司也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小动力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据估算,2023年全国钠离子电池产量可能在15GWh。”刘其斌表示,目前贵州仅有少数公司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并向客户提供了少量正极材料使用,可以说,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在贵州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距离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使贵州在全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赛道上不被落下,刘其斌建议,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将贵州打造成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基地”的要求,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密切协作、共同发力,在前期国家对贵州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对贵州钠离子电池产业的更大支持。同时,根据贵州现有锂离子电池企业的生产条件,动员企业逐步将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的产能过渡到生产钠离子电池及材料。 此外,刘其斌还建议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入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头部企业,并加快培养钠离子电池产业人才、构建创新平台。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