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我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2023-03-27 10:25: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谢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教授等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多家单位合作,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谷子和玉米等耐盐碱作物种质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杂志。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其中盐碱化土约占盐渍化土壤的60%。如果能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全球粮食产量将有望大幅度提升。目前全球在植物耐盐研究方面方法较成熟且研究力量集中,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植物(作物)耐碱机制仍了解较少。

  针对这个难题,研究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耐盐碱差异大的高粱资源,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高等生物高抗盐碱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T1的调控机制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及谷子中也高度类似。在重大理论突破基础上,合作团队对高粱进行耐盐碱育种改良,在宁夏平罗盐碱地进行的大田实验表明,AT1基因的利用能够使高粱籽粒增产20.1%,全株生物量(青贮用)增加30.5%。进一步将AT1基因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谷子和玉米等的耐盐碱性,在吉林大安盐碱地水稻增产22.4%—27.8%,在宁夏平罗盐碱地谷子增产19.5%,同时发现该基因的改造也能显著增强玉米在盐碱地的存活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勋表示,该成果是面向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风驰资讯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