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贵州锦屏县隆里派出所:一抹藏青蓝 绘出“枫警”城

2023-06-27 16:42:12 来源:人民网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探索的“枫桥经验”。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是贵州省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借鉴和创新“枫桥经验”,打造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993年,隆里派出所正式成立,4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着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城堡——隆里古城。在这里,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高度融合、优势互补,但因特殊的历史渊源,辖区内宗族姓氏较多,邻里间常发生口角。为此,规范化调解民间山林纠纷和木材贸易纠纷的“锦屏文书”应运而生。

  新时代,如何破解农村社会治理难题?答案是“枫桥式公安派出所”。2019年11月,隆里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让“枫桥经验”再焕生机活力,隆里派出所把警务室建在村寨里,引导群众将村规民约变为自治合约,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枫桥经验”创新发展之路。

  探索“华寨经验” 实现矛盾不上交

  “华寨村辖3个自然寨和4个村民小组,共有229户917人。过去,该村社会治安较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时常发生口角之争。”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所长陈列告诉记者,为破解该村社会治理难题,派出所与村支两委开动脑筋,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的成功做法,努力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帮助群众搬运木材。

  帮助群众搬运木材。“把警务室建在村民家门口!”通过多次酝酿讨论,隆里派出所决定将警务室建在村寨里,面对面服务群众,让警务室真正成为民警驻村工作的“落脚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点”。

  陈列介绍,警务室以规范民警职责、工作制度、警务台账、内务管理、工作考评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村级警务工作,努力构筑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务实高效的新型村级警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

救援受困群众。

  救援受困群众。与此同时,警务室还积极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指导村支两委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经多轮研究讨论,由村支两委牵头,驻村警务室民警协助把关,村民认可的“华寨村民自治合约”正式颁布实施。

  为警示村民自觉遵守执行,华寨村村委会把“合约”内容镌刻在石碑上,立于村中醒目位置。同时,以在寨门竖立“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合约柱,于街头巷尾绘制合约墙画、悬挂合约宣传牌,筹资修建“合议亭”等方式,构建起“碑、亭、室、柱、墙”为载体的“合约式”社会治理文化体系。

  “为使‘合约’管用、有效执行,警务室民警指导村里成立以村治保会成员为主体的‘劝和组’。”陈列介绍,在村支两委领导和警务室指导下,“劝和组”主要以唱“劝和歌”、挂“劝和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和谐的气氛中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该机制,目前已调解家庭矛盾23起、山林纠纷38起。

  共建共治共享 实现平安不出事

  加强平安建设是基层派出所的题中之义。隆里乡“自治合约”新模式的成功,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隆里古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为有效维护古城秩序,隆里派出所在“华寨模式”引领下,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在“华寨劝和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古城义巡队”“龙里司议事组”“榜上先锋队”等治安类社会公益组织,极大减轻了辖区治安管理压力。

日常巡逻。

  日常巡逻。同时,依托村支两委组建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抢险救灾员“六员”多功能巡防调处治保工作组织,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紧盯辖区“治安乱点、稳定难点”,采取24小时轮岗交替巡逻的模式,让村寨“见警灯、见警车、见警察”成为常态,积极构建警民共治格局。

  2022年7月中旬,陈列和民警黎明在隆里巡逻时,群众反映有人吵架。他们前往现场调查了解到,该村村民胡某某1984年承包同村村民江某某的一处山地进行造林,后来双方因分成产生争议,互不让步。

  “矛盾双方都是老年人,由于时间跨度大,多次协商无果,矛盾越演越烈,必须尽快解决!”陈列说,那段时间,派出所全警总动员,三天两头往村里跑,多次上门耐心劝解和沟通。最终,双方在派出所民警见证下,于去年8月4日握手言和,多年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治安要素采集、更新基础信息,有效支撑农村治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以“互联网+社区农村警务”模式提升智慧安全防范水平;强化辖区重点行业治安管理,提高快速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压缩介入和处置时间、就地就快化解能力……2022年,隆里派出所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率和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50%,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3.3%。

  牢记为民宗旨 实现服务不缺位

  “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有了安全感,才有幸福感。”这句话,隆里派出所辅警王作和经常挂在嘴边。在派出所工作17年,王作和为留守老人送去温暖,为群众排忧解难,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多面手”。

  “王作和是我们所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陈列坦言,“枫桥经验”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的最新诠释,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枫桥经验”核心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最终落脚点。

  近年来,隆里派出所围绕民生关键小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一证办”“一网办”,方便群众“就近办”“自助办”。对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多等偏远村寨,该所则通过预约、代办、上门等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入户走访。

  入户走访。不仅如此,隆里派出所还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网络平台等方式设置网上警务室,在贵州公安App等平台及时发布警务动态、治安宣传、证照办理等信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办事点,方便86户386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近”“一次”办理户籍业务。

  “2023年以来,隆里派出所利用‘网上公安局’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100余件,为残疾群众和年龄较大老人上门办证22起、送证上门29次。”陈列表示,践行服务宗旨意识,用心用情服务百姓,不仅有助于融洽警民关系,还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政策宣讲。

  政策宣讲。从绵绵山峦到涓涓细流,从田间地头到古城街道,隆里派出所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于每一件小事之中,赢得了社会各界和辖区群众的好评。2022年5月,隆里派出所荣获“全国优秀基层单位”称号;2023年5月,该所获得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执着,是坚定不移为民奉献的志向,是对事业无怨无悔的坚守。”陈列语气铿锵。他说,今后工作中,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奋力推进全所公安工作现代化,让藏青蓝持续飘扬在隆里古城上空,绘出一幅新时代的“枫警”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风驰资讯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